第一章 姜家食堂(1)
寅正时分,天都还没亮,姜家食堂的炉火已经烧了起来——经常进出东城口的人都知道,姜家食堂是最早开的。
卖的东西说简单也简单,白粥,油条,烧饼,馒头,几款渍菜,但说不简单嘛,口味又确实不一般,白粥润滑有米香,没焦味,油条酥脆又不会太硬,烧饼一咬下去,嚼劲十足,馒头松软白胖,渍菜最受欢迎的是桂花白菜,清新爽脆,开胃得很,另外几种腌茄子,酱紫苏,醋小黄瓜等等,也是早起人的最爱。
二十岁的姜吉时手握大杓在白粥锅中翻搅,俐落得很。
姜吉时容貌清秀,笑容可人,若是有化妆,也是人见人爱的模样,可惜左额上一道疤痕让她破了相,所以至今还没成亲。
姜吉时的父亲叫做姜大富,是个家境普通的读书人,年轻时随着朋友到江南游历,在当地跟个渔女好上了,热恋时各种甜言蜜语不在话下,渔女怀了孕,姜大富却走人回京。
渔女生了个女儿,母女俩在湖边靠捕鱼采莲维生,女儿也没去报户口,就喊大妞,就这样生活到大妞都十岁了,姜大富才派人来接。
渔女自然很欢喜,跟随着姜家派来的人就回京城了。
后来才知道,是姜大富病重,看了好多大夫都看不好,大有快不行的趋势,姜老头姜婆子没办法只好请了和尚来看,大和尚一算,哎呀,这位大爷缺德啊,德行有损,这才折了阳寿,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,没好好补偿人家?
姜大富在爹娘的逼问下,这才说出年轻时辜负一个江南渔女,姓游,住在游家村。
姜家一听大和尚的话,有理,不然没道理年纪轻轻却病痛缠身,问清楚游氏的住处,马上请托亲戚去接了,承诺了会给姨娘的名分。
说也奇怪,游姨娘一入京,这姜大富真的慢慢好起来,为此,姜老头跟姜婆子都对这游姨娘和颜悦色,连带着对大妞都不错。
姜大富调养两个多月,终于能下床,总算还有点羞耻心,亲自给这女儿取了名字,叫做吉时,希望她一生都能躬逢吉时。
姜吉时出生十年,总算有了正式名字,入了户籍。
姜家并不是什么有钱人家,姜老头跟姜婆子在城东开着一个食堂,养大了姜大富跟三个妹妹,给姜大富读书,希望他能考个状元,光宗耀祖,但状元哪那么好考,别说状元了,姜大富只考上过童生,还是最后一名。
在这当中因为年岁到了,族长安排成了亲,娶的是从小认识的表妹汪氏,汪氏给他生下一个儿子,两个女儿,分别是姜启文,姜多金,姜多银。
一家人,钱虽然不多,家里也只有两个粗使婆子帮忙家务,但很和乐。
汪氏原本以为自己嫁的是老实的表哥,老实的读书人,没想到居然有过游家村这一段,那游姨娘生的女儿比自己的长子姜启文大一岁呢,气,但也没办法,他们东瑞国律法严明,杀人害命这种事情,给汪氏十个胆子也不敢,只能在口头上骂游姨娘,找找麻烦,立立规矩,发泄一下。
却是没想到姜大富好起来没多久,游姨娘就又怀孕了,汪氏简直气炸,自己都看得这么紧了,表哥怎么还有办法去找游姨娘?她也想过要把游姨娘的孩子弄没,但想想附近妒妇的下场,终究还是不敢。
十个月后,游姨娘生下一个儿子,起名姜识文。
孩子逐渐长大,姜大富这个没责任的人,又示范了一次什么叫做没担当——觉得愧对正妻汪氏,所以就不给姜识文上族学了。
为此,游姨娘哭求了好几次,孩子不能不认识字啊,这样长大有什么前程?
姜大富只说会再想想,然后就没了。
还是姜吉时看着不行,自己教弟弟认字——但她也只在游家村学了几百字,要说到读诗书,那是做不来。
姜吉时十五了,应该要婚配,姜家的族长自然不会不管她,可是人人知道她破了相,一问谁都不愿意,女子的面相就是家族的风水,谁要娶个破相的姑娘,倒是有个鳏夫不介意,但条件是嫁妆要三百两。
姜家族长气得仰倒,那鳏夫不看看自己穷还拖着五个孩子呢,想娶黄花大姑娘还要三百两嫁妆,想得美。
就这样拖到姜吉时十七岁上,姜老头在食堂烙烧饼时双手被烫伤,暂时不能去做事,照说应该姜大富去顶替人手,可是不行啊,姜大富要考状元,怎么能去食堂打下手。汪氏自然不愿意去做事,只说自己不舒服。游姨娘不介意抛头露面的问题,但又怕自己不在家,汪氏会克扣姜识文的饮食,就在姜婆子考虑聘人手帮忙时,姜吉时说,我来吧。
普通人家没那样多规矩,姜婆子见孙女懂事,只有欣喜的分。
姜吉时就这样开始在姜家食堂做事了,自己人,姜婆子自然把一身功夫全数传授——姜家也是有点祸不单行,姜老头烫伤双手后,姜婆子居然也在去地窖拿酱菜时踩空,结结实实跌了一跤,在地上躺到姜吉时觉得奇怪前来找人。
大夫说了,骨折,得养半年。
姜家合计合计,于是买了个十二岁的小丫头叫春桃——聘人是一个月一两,买人一个二十两,但这春桃现在可以帮食堂做事,过三四年就能给姜启文当妾室,帮忙开枝散叶,那岂不是划算得很?
姜老头的烫伤先好了,然后姜婆子的骨折也好了,可是两人经过长期的休养,突然犯懒,不想再回去做生意,想着,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,晚年享享福怎么了,家里刚刚有了曾孙,可爱得很,于是整个姜家食堂就变成姜吉时掌杓,春桃帮忙,另外还有个打下手的柳婆子。
当然,每天的收入是要上缴的,虽然是小户人家,但也有规矩,每个月谁该拿多少银子,都是人人明白,像姜吉时,庶长女,只有三百文月银,但她现在做生意辛苦,每天丑时起床,寅时外出,一个大姑娘又是炸油条,又是顾炉火,赚的是全家的生活费,所以姜老头会特别给她补贴,姜家食堂一个月大约可以净赚十两银子,姜老头会另外给姜吉时一两,当成她额外辛苦的钱。
很多普通人家的女孩都在帮忙家里做生意,给十分之一算是很公道的补贴。
京城里,谁家没几个故事,姜家的事情并不得值得特别拿出来一说,对来往城东的人来说,只要他们进出城门口有顿方便的早餐吃,那就好了,其他的不重要。
入秋,街道开始出现萧瑟之气。
空气变冷,也变得乾燥。
夏日天亮得早,白露后则晚多了,要到卯正才会有天光,但这不妨碍姜家食堂做生意。
二十岁的姜吉时知道自己破相难嫁,还不如把本事学起来,将来要是长辈都去了,嫡弟姜启文容不下她这个姊姊,她有本事,尽可另外谋生。
姜吉时把面团拉长,然后放入油锅中,筷子大小的面条一下子涨大了数十倍不止,油锅中很快被挤满。
铁网一捞,便是香脆的油条。
一个背着箩筐的中年娘子进来,「一碗粥,一个烧饼。」
财神来了。
姜吉时朗声,「马上来。」
姜家食堂的白粥是隔水煮的,所以只有米香,不会有焦味,这个小秘诀是姜婆子亲口告诉她,简单,但别的摊子没想到过。
姜吉时放下粥碗跟烧饼,「周大娘,您要不要试试我们的红枣枸杞白木耳?昨天刚从山上摘下来的,新鲜得很,我听大夫说,白木耳养肺,秋天把肺养起来,冬天就不怕咳嗽了。」
周大娘一听,好像还可以,「那多少钱?」
「很便宜的,一盘十二文。」
「那给我来一点。」
「好。」感谢财神,姜吉时转身道:「春桃,给周大娘一盘红枣枸杞白木耳。」
春桃连忙打开酱缸挖菜。
又一个老头进来,也背着箩筐,一进来就说:「老样子。」
姜吉时连忙道:「您找位子坐,马上来。」
老头也是熟客了,每天固定一碗白粥,一根油条,一个烧饼,烧饼得再烙一次,他喜欢吃焦的。
说来姜吉时也是吃这行饭的人,来过一次的客人她就能记得,如果一直吃一样的东西,两三次她就记得。
姜老头跟姜婆子怕家传秘诀被人学去,所以做酱菜,烙烧饼的顺序,油条揉面的技巧,盐糖比例,都是用讲的,从不肯让她用纸写下来,姜吉时虽然识字不多,但对吃的有几分天赋,不过一两个月就把姜老头跟姜婆子赖以为生的技巧学个透。
不远处传来钟声,姜吉时心里一喜,城门开了。
因为时间还很早,进城门的人可能都饿着肚子,这时候只有姜家食堂还有灯,那些都不是普通人,都是财神哪。
说话间,又有一个丰神俊秀的年轻人带着两个随从进来。